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群文动态

【微展厅】碑帖二脉探新境之李应滔书法(上)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4-30

打印 转发至:

李应滔简介

李应滔,斋号山水轩、山水爨庐、湾北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师从岭南书法名家梁锦英为入室弟子,师承爨宝子体书法巨匠秦咢生与周树坚,是秦风周门之门生。


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参事、政协广东省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民建中央画院院士,民建中央画院广东分院院长,佛山市政协书画院书法家,佛山民建画院名誉院长,佛山市三水书画院名誉院长。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兼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三水区书法家协会顾问。


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重大展览,(主要有: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入展;首届中华妈祖文化书法篆刻大展入展;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入选;全国冊页书法作品展入选等)。书法作品曾应邀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福建、湖南、广西、广州、东莞、惠州、江门、阳江、肇庆和香港、澳门、新西兰等地展览。


书法作品获得多个中央机关和省市区机构收藏或作为礼品赠予港澳台等海内外机构及友好人士。


书法作品被刊登于《书法报》、《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入编《佛山当代书法》和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大典》等专业刊物中。



名家点评(郑荣明)

李应滔“碑体”创作的“青春化”特质

每次看到李应滔的作品,总会有不小的惊讶,总是会忍不住瞄瞄他那个人:这是那个越来越“老”的人写的吗?怎么感觉他的笔下,在“原生态”上还是显得挺“青春”的呢?!多次产生这样的感觉,自然就会因为“他”去思考一些问题了。

一个书家及他的创作,如果能引发观赏者的思考,那就自然具有评说的意义和价值了!

“爨宝子体”的积淀成了他拓展草书的优势

李应滔的书法基础和底蕴,在于碑,而且在于一个很特别的系统,即在岭南当代书坛传承有序的“爨宝子体”。

当年的秦咢生曾以“爨宝子体”在中国书法界享有盛名、独领风骚,经其传道授业或潜移默化,以致从者甚多,并有李伟、周树坚等先后为继、发扬光大,进而形成一个岭南特色的创作“流派”,特别在广州地区影响甚大,甚至成为许多学书者的主要“法门”。应该说,这一“流派”,对推动广州地区书法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也具有很重要的岭南书史价值。但因为其特点过于明显,方笔铺毫、描头画角的元素容易被“放大”,而且也相当容易走上规整、刻板的反面,对于“性情”“神采”的表现有着一种约束、抑制的副作用,所以,我们在这一“流派”的书家中,几乎见不到在草书创作上有所建树者。

李应滔在自己的书法认知和审美意识上,显然是比较明晰这些“关节”的,所以,我们发现,他的“爨宝子体”,与我们习见的广州“爨宝子体”,已然有许多的不同:诸如他在“方”的矩阵中增加或改造出了相当多的“圆融”元素;诸如他将“铺毫”的“毫”更为聚紧并强化提按;诸如他把用锋的弧度和弹性表现得更加可以,同时把连带和飞扬作为书写的主调,生成一种内在的“草情”——如此种种,李应滔的“爨宝子体”,实已具有了不少相当优异的行草基因,即通达、灵动、开张、表现,这就为他能自如地进入草书,生成了一条豁然的通道,而且有意思的是,他在“爨宝子体”中浸淫多年积淀的沉实、峻厚、方朴的“功力”,竟而又成为了他拓展草书的巨大优势。

他准确地把握住了“开放”性的书法艺术气格

每一个书家能走向怎样的深度和高度,都必然与他的认知水平和审美判断的高低紧密关联,于此,李应滔显然已具有超出于一般书者的优势和“高级化”的表征,所以,他“溢而为草”,识见、视野即自具格局,气质、气度、气象,即颇为可观。

首先,李应滔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一种“开放”性的书法艺术气格,在草书系统中选择了从怀素到于右任的脉络——这正很好地体现了他较高的书史认知水平。怀素小草的自然、萧散、放逸气象,是小草系统中可以“吞吐万象”的载体,无论书写的丰富性,还是形态的可塑性,都是十分突出的;而于右任草书正源于怀素,而且以碑融帖、以帖冶碑,不仅大大拓宽了草书的书写路径、走向,而且更高远地开拓了草书的审美意象。在这样的脉络系统中游走,必然更为畅快、畅达,更易塑造一种雄健、飞扬的书写气度——我们在李应滔的创作中感受到的“青春”风采,其源当在于此。

与此同时,李应滔从自身的渊源、气质和审美需求出发,很果断地将自己的草书发展方向落实在“碑体草书”之上,这无疑是相当好的一个“决策”。一方面,可以很好、很自然地将自己于“爨宝子体”研习中获得的良好基质进行转化、提升,同时更可以将“爨宝子体”中染上的一些拘谨、板滞习气加以消解,最后彻底使自身总体的艺术格局走向淳正;一方面,因为“碑体草书”本身具备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当下有些被忽视的不正常状态,正好可以为自己寻找到一个强势立身的坐标;更重要的是,从李应滔目前的创作状态看,其应该也是相当适合在此“纵横捭阖”、开拓发展的,因为,他现在的草书,已然具备一种“雄厚”的碑质,已然能把握住畅达和萧散的和合,已然在开阔的空间营造与笔致的因势利导相为互动上形成了较好的心得,这些,都将助力他在“碑体草书”上大有作为。

在此,我们或许又可会心一笑,在某种意上说,“碑体草书”也正是一种活力无限的草书,具有“青春化”的特质,李应滔之“不老”,似乎正有“因果”!

当然,既然有了这样的路数,目前李应滔面临的挑战无疑也是“艰巨”的,因为,很明显,他对于于右任草书的研究还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这是一个渊深的天地,常人之功并不能达之;同时,对于草书本身笔法、笔势、笔意的精熟、纯正、丰富的训练,也需要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郑荣明——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执行主席)

名家点评(梁炳伦)

雄伟中有细润 豪放中有柔劲

写字是技,由写字而升华为书法便是“道”是“心”。唐代张怀瓘说过:“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李应滔先生也走过了由写字到书法的过程。

滔先生书法的关注,应从2006年开始。因为,之前可能是他公务繁忙之关系而极少见其作品在各级各类展览中示人。自从在第三届广东“南雅奖”书法大赛作品展览中发现其入展作品,即引起我对李应滔先生书法研究与创作的密切关注。

纵观李应滔先生的书法,既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又有强烈的创意热情。楷书,宗爨宝子,同时融入魏碑灵动大气之神韵。其爨体楷书,不是刻意追求爨宝子碑固有之金石味,而是注重表现书法创作应有的自然通达的“书写性”,使其楷书充满高古、朴拙、奇逸之气象。草书,则碑帖相融,先涉“二王”,几经求索,然后以“平复”为基调,让魏晋之笔意之笔势有效融汇有效生发,形成了结字简捷、线条凝练、墨气苍浑之书风特色。

李应滔先生之书法,师法多路,风貌多元。这与其丰富的阅历、学养有关,与其长期有选择、有目的地研习临摹有关,也与其书法创作的才情、激情有关,从而成就了李应滔先生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所创作的书法能够富于思想、富于意境。李应滔先生在用笔上善于运用提按以确保八面出锋,善于运用较转以确保裹锋前行,因此,往往能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笔墨意象,实属难得。

书法有帖学与碑学之分,李应滔先生对此能碑帖融悟、碑帖兼治,以碑立其骨,以帖通其气,走出了雄伟中有细润、豪放中有柔劲的书风。因为他的糅合成功而得到了书界的关注与同道的认同,近年来其作品不断能够荣登全国和省市展赛之列,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书法即心,愿李应滔先生继续他的艺术探索,把心中之学养,人文之情怀,记录在满纸的烟云中。

梁炳伦——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作品赏析

▲《杜甫绝句》 尺寸:69cm×69cm

《华严经偈语》  尺寸:48cm×48cm

《金句一则》  尺寸:69cm×69cm


凌云翰《蝶恋花》  尺寸:69cm×69cm

《钱起诗》  尺寸:69cm×138cm

《诗文功德联》  尺寸:35cm×69cm



《苏东坡诗》  尺寸:69cm×138cm


王安石《秋兴有感》、杜甫《绝句》  尺寸:60cm×120cm



《王安石诗》  尺寸:69cm×69cm


《王勃诗》  尺寸:35cm×69cm

《忘机怀古联》  尺寸:69cm×69cm

《张九龄诗》  尺寸:69cm×69cm

《广大精微》  尺寸:138cm×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