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雅慕课

文雅慕课丨那些戏,那些伶人,那些爱情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6-24

打印 转发至:

爱情:

爱情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是被人拿出来讨论,历来也是文人墨客所抒写的重要体裁。

于王维,也许是《红豆》中的“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于元好问,大抵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于李商隐,又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戏曲,也不例外。


戏曲,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凝练与精华。戏曲中的爱情故事是非常多的,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梁祝》中的祝英台,他们都是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典范。戏曲里的真情挚爱也影响着千秋万代的人们去回味与传唱。

《西厢记》
戏剧梗概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似水流年等闲过,如花美貌何处寻

——出自王实甫《西厢记》


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的变卦,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

《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杜丽娘出身官宦之家,聪明、娴静而又美丽,不甘于封建礼教的压抑束缚,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结合,此后就追求梦中情人,思念成疾而死,被埋葬梅花观中。后柳梦梅果然来此,她随即复活,冲破封建家长的阻挠,与梦梅结为夫妇,实现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梁祝》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我们通过祝英台女扮男装并且主动向梁山伯示爱的故事情结,能更深一步地体会古代社会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 渴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其实,

每段爱情都曾经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那些戏曲中的“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面”;

那些爱情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中国作协会员雪小禅一起,

看看《那些戏,那些伶人,那些爱情》...

了解相关更多知识可以访问文雅慕课进行学习